就业创业资讯
两会关注中国就业难题
时间:2011-04-06

早春三月,一年一度高校毕业就业工作牵动着社会和每一位毕业生的神经。就业难也成为今年两会上的热点话题与重中之重。

两会代表、专家们的观点频频见诸报端,而在校大学生普遍期待的是自己所在的高校以及相关教育部门能更“给力”一些,让他们在校园的学习、研究、生活环境都能够得到改善,进一步让中国整体的高等教育水平得到提高,既能够培养出创新型的杰出人才,又能够让学生们学有所用、不愁就业。

【1】两会代表提案

创业艰

在美国成立一家公司需要6天、6个程序,在中国需要38天、14个程序。大学生创业,除了要营造创业氛围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完善支持体系。

政协委员陈清华从体制角度建议将大学生创业教育纳入“十二五”规划中;另外,创业的意识能力可在教育过程中培养,财政部门可设立创业培训专项资金,直接拨付给高校,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就能接受免费创业培训。

过来人视点: 其实“开饭馆、办超市”同样也是创业。但又会有几人愿意去干呢。这是现代想创业的大学生存在的认识误区。

如果能在学校就学会如何去创业,那在毕业之时应该就不会再为就业去伤脑筋了,可这究竟是一场空谈,还是有实施的可能,让我们一起瞩目吧!

薪水薄

本科生毕业工资1500元,能达到2200元已是比较不错的工作岗位。博士生毕业,去天津某大学做讲师,月工资仅有3000元,房子想也不要想。多数的人都认为大学生劳动力“贬值”了。

政协委员侯欣一呼吁全社会对大学生就业工资充分重视。建议政府进行相关统计,公布大学生就业基本工资的相关比例数据,并设立相关的工资最低标准。

过来人视点:政协委员俞敏洪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观点。第一份工资的高低不要太在意,关键要看未来潜力与职业发展趋势,从自身而言,你要能不断挖掘潜能,超越自我。随着时间推移与能力的提升,高收入不会是问题。

不对口

毕业后,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常常感叹,为什么学校没有告诉我们职场需要的最基本的东西?是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教育内容欠缺针对性还是我们有职场认识盲区。

政协委员宋林飞提出要反思大学教育,目前高校应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专业设置没有跟上,需要尽快进行评估调整,培养更多“适销对路”的学生。政府也应承担责任,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改善师资力量。

过来人视点:中国大学的教育目标其实不应该是学习如何找工作,而是扩大学生的思想能力。当中也应该包括思考当前时事,并找到自身发展潜力,这比教师手把手去教你如何找工作更有效。

【2】老外看两会 看中国教育

中国两会,不仅是全中国百姓关心的大事,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世界目光。

尼克认为“不用考虑我现在能赚多少钱,大学一毕业能赚多少钱,你要能看到六年以后、十二年以后、一辈子你赚钱的机会和发展的机会,跟没上大学怎么比。”

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变化很快,但是大学生的能力调整的不一定那么快。其实,好多公司需要高科技的人才,但找不到。就业难的关键是你没有办法在大学学会未来你工作需要的能力,因为没办法预测或判断未来这个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找到工作的关键在于,你大学需要学什么。

在美国,特别重视学会怎么和人合作,学会怎样激发创造能力,学会怎么应付新的东西,学会战略。比如在投资银行,你的专业学什么都无所谓,关键你是否具有团队合作、个人的创造能力或者对未来危机的分析应对。

总的来说美国大学的学习不是用来找工作,而是扩大人的思想能力等。

塔尼娅的观点是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常常提各种各样的条件,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拿到大学毕业证书以后,你需要低一点,谦虚一些,不要以为大学毕业了工作随便找,肯定能找到,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其实那些老板们都说现在最珍贵的就是找到一个能做事情、能吃苦、可靠的人。

大学学的只是一个基础,你需要重头开始,你可能基础特别好,但是你需要不断更新你的知识。

【3】过来人看两会

两会代表们的提案更多是为我们想出多种途径来解决就业问题,但找不找得到工作,最终还要决定于我们有没有去极积思考自己的人生。

大学生可是比过去增加了三倍,但或许我们的眼光还是停滞在原地,就算再多的就业通道与服务都会显得微不足道。

努力的人是值得珍惜的,当你成为老板们所说的那个最珍贵的能做事、肯吃苦并且可靠的人之时,就业难题就不会是你再关心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