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学院--阳光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由原信息工程学院发展而来,脱胎于原计算机工程系和电子信息工程系(均有十多年办学历史),开设电子信息工程(省级一流专业)、机器人工程(与广东嘉腾机器人联合培养)、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与中兴共建ICT学院)、物联网工程(与国家级物联网平台共建)、通信工程(省双创改革试点专业)、网络工程(省双创改革试点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计算机类支柱专业)8个本科专业。
接下来
你想要了解的
人工智能学院
都在这里
▼
本篇目录
专业介绍
博士师资
专业介绍
物联网工程
物联网工程专业
学制:四年 学位:工学学士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一门涵盖了传感器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互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云计算技术等的综合性专业,其应用面广、综合性强,旨在培养具有较强的电子信息类基础实验技能、物联网系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能综合应用物联网技术进行信息获取、标识、传输、处理、识别和控制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本专业设置两个培养方向:感知信息识别技术、信息汇聚与传输技术。
学科带头人
【院长】达新宇教授
达新宇: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阳光学者(领军岗),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国家级精品课程(2006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016年)《通信原理》负责人,省级教学团队负责人,全军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军队级高层次科技人才,享受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优秀博硕论文评审专家、ICCSN国际会议、全国通信类课程教学研讨会等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电工电子在线课程联盟理事,国家基金委、科技部、广东省科技厅等项目评审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16项,获省部级奖7项,技术专利6项,出版专著与教材16部。近些年在国内外高等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SCI 40余篇。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工程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
学制:四年 学位:工学学士
本专业培养熟悉大数据基础,掌握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具备大数据分析与处理、智能计算、商务智能处理、大数据平台构建等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应用技能型人才。
学科带头人
【副院长】黄风华教授
A15EC069035093C793BB2816B5B_C8C48449_B497E.png
黄风华,教授,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博士(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访问学者,福建省优秀教师(2015-2017年度),空间数据挖掘与应用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福州大学计算机技术、测绘工程两个专业硕士生导师,阳光学院空间数据挖掘研究所所长,国际IEEE协会、中国电子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和遥感影像处理。近5年来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和市厅级纵向科研项目近10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另参与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福建省中青年教育科研项目2项,以及福建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项目1项等,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SCIE/EI收录15篇,CSCD收录4篇),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7项,出版专著和教材3部,并主持过多项横向课题与企业信息系统产品的研发,各项科研经费总和累计近200万元(含学校配套)。2015年入选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2016年入选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6年同时入选福建省本科高校优秀学科带头人海外高端访问学者项目。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学制:四年 学位:工学学士
本专业培养具备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熟悉常用的系统软件、应用软件以及办公软件,能够适应岗位信息化、自动化的需求;具备计算机应用、嵌入式系统开发、计算机智能控制基础理论和能力,能够适应工业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和挖掘基础理论及能力,符合大数据时代需求的高层次应用技能型人才。
学科带头人
郑瑞恒教授、博士、硕导
郑瑞恒,博士,原台湾新竹元培医事科技大学行动科技应用系教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图书馆馆长,信息处主任,信息管理系所主任,主持并参与科学研究项目8项,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其中SCI, EI收录论文10余篇。
机器人工程
机器人工程专业
学制:四年 学位:工学学士
机器人工程专业面向各类机器人系统的工程设计、开发及应用,培养掌握现代机器人机构及控制系统设计、研发、集成应用以及检测、维修、生产管理等技术,具备良好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工程实践能力、良好团队合作精神和一定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
学科带头人
严世榕教授、博士
严世榕,教授、博士。1982年本科毕业于东北大学(原东北工学院)工程机械专业,1985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东北大学(原东北工学院)工程机械专业,2000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东北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一直从事机电一体化(含车辆工程)类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完成国家教育部、福建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科技厅、福建教育厅、福州市科技局和福州大学科技项目多项,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基金面上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省经信委等多项项目。主要从事机电系统动力学和控制策略、机电系统集成优化、车辆安全控制策略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9件和20几件实用新型专利,培养研究生40多个。曾获得中国力学学会授予的中国徐芝纶优秀力学教师称号。2002年-2012年为福建省科协委员。现为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机械动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系统仿真专委会委员,福建机械工程学会理事,福建汽车工程学会理事。
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工程专业
学制:四年 学位:工学学士
本专业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扎实基础、关注前沿、突出应用、强化实践”为人才培养思路,设置两个培养方向:物联网硬件制造技术岗位方向、物联网信息处理技术岗位方向。
学科带头人
谢朝和教授、博士、博导
谢朝和,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义守大学资工系系主任暨研究所所长,任多家科技公司技术顾问,担任IEEE Transactions(IEEE的通讯期刊)15种以上国际学术期刊及各种研讨会之论文审查委员;指导10位博士生与80多位硕士生毕业;荣获欧洲国际工程与技术学会会士(IET Fellow),国际电机电子学会资深会员 (IEEE senior member),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杰出电机工程师,连续11年获得科技部研究优秀奖;主要研究方向:影像内容分析、影像/视频压缩、机器学习、数字讯号处理、影像水印、多媒体视讯通信等。
通信工程
通信工程专业
学制:四年 学位:工学学士
本专业培养具备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等方面的知识,具备在通信领域中对通信技术、通信网络与设备进行研究、设计及应用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设置两个方向培养:通信技术方向、宽带网络方向。
学科带头人
余志民教授,博士,博导
余志民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现为国际知名期刊IEEE ACCESS 的副主编(Associate Editor);1989年毕业于中正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专业,分别于1997年和2006年获得台湾交通大学电信工程硕士、博士学位;1989年至2007年担任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信息通讯所研究人员;2008年2月担任台湾亚洲大学助理教授,2009年8月加入台湾新竹中华大学通讯工程学系助理教授,2018年2月升等电子工程系教授;在中华大学期间,兼任通讯系主任行政4年,担任教职期间,在2013和2015年获得中华大学杰出教学奖,2016和2018年获得中华大学杰出研究奖,同时,也获得2018年台湾科技部优秀人才奖;现有发表学术SCI期刊论文23篇,均为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29篇EI收录的国际会议论文;指导2位博士生与30多位硕士生毕业;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高能效移动通信,网状网络,能量路由协定和无线传感网络等。
网络工程
网络工程专业
学制:四年 学位:工学学士
本专业培养熟悉计算机网络基础,掌握计算机网络开发技术,培养具备计算机网络组建、网站开发、物联网安全管理、云计算技术应用等能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应用技能型人才。
学科带头人
纪怀猛副教授、计算机与网络工程系主任
纪怀猛,副教授,1999年毕业于长沙电力学院数学教育专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长沙理工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获得工学硕士学位。现任计算机与网络工程系主任。从事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科研和教学管理工作,曾主持和参与过多项福建省教育厅项目;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一项;撰写发表了具有较高水平的科技论文十余篇,其中CSCD核心四篇,被EI、ISTP收录一篇;出版教材一部,参编教材一部;获得阳光学院科研优秀奖,多次获得阳光学院服务育人秀奖。现为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近年来以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物联网技术应用作为主要研究方向。
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专业
学制:四年 学位:工学学士
本专业培养熟练掌握计算机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具备较强的编程能力、算法分析与设计能力,具有运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技术和工具从事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和维护等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应用技能型人才。
学科带头人
狄彦吾副教授、博士
狄彦吾,博士,副教授。1995年毕业于淡江大学数学系,1997年获得交通大学应用数学研究所硕士学位,2009年获得台湾大学资讯工程系博士学位。先后任职康宁护专资管科讲师与华夏科技大学资讯工程系助理教授,曾获台湾教育部奖励优秀人才奖助,过去主要研究领域为图论相关算法与计算理论,近期则逐渐偏向于信息安全有关的协定与算法。在SCI/SCIE上发表论文11篇。
博士师资
罗贤全副教授
博士、院长助理
罗贤全,博士,副教授,现任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助理。200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2018年自主择业。长期从事电子技术和信号与信息处理项目的研发工作,在嵌入式系统集成、雷达成像原理和算法、防撞雷达处理算法、激光雷达处理算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多项实用成果,研发电子产品一千余套并配发用户使用。主持国防重点项目7项,主持军队科研项目累计经费七百余万元;作为第二负责人主持国防重点项目3项,参与其余项目十余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EI 收录8篇,出版教材5部。
张贵安副教授
博士、智能机器人系主任
张贵安,副教授,工学博士,现任人工智能学院智能机器人系主任。2008年毕业于安庆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11年1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软件工程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四研究院下属的武汉三江航天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工作近四年,任副主任设计师一职,先后参与和负责的项目有五项,项目金额累计有三百余万元。2019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获得博士学位。
林仕副教授
博士、信息与通信工程系主任
林仕,副教授,工学博士,毕业于福州大学,现任人工智能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系主任,化工装备与控制工程 (硕博连读)。现研究机器人控制与编程方向,机器人设计等。曾研究热过程装备及节能技术方向,发表论文7篇,其中一作5篇,SCI二区1篇,CSCD 2篇。
黄春晖教授
博士、博导
黄春晖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1983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5年制)半导体物理专业,198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固体物理专业,1990年获得复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近10年来专注从事科研教学工作,提出单空间模连续变量相干光通信理论,研制单空间模相干光通信需要的各种电光/声光偏振控制器。开展基于神经网络的信号处理、纠错技术和动态图像识别等方面的研究,以及信息安全与保密方面的研究。主持完成国家基金面上项目、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专项资金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等各类研究项目15项,获得的研究经费超过30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超过70篇,SCI/EI收录28篇,完成发明专利7项。已指导35名研究生获得电路与系统、集成电路设计、固体电子与微电子、物理电子学等专业的硕士学位。教学方面,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优秀课程1门。先后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和福建省541跨世纪人才工程。现为中国电子学会测量与仪器仪表分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和中国博士后基金评审专家。
陈娴
博士、副教授
陈娴,博士,副教授。2012年7月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2018年12月毕业于吉林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硕博连读)。研究方向:复杂生物体系微观动力学理论研究以及新型能源材料理论研究,主要涉及荧光蛋白体系以及结合机器学习算法进行新型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能材料理论搜索。读博期间,在包括Nano Energy、WIREs Computational Molecular Science、Free Radical Biology and Medicine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篇,其中SCI收录7篇,第一作者SCI论文4篇(JCR一区两篇,JCR二区两篇)。
陈尚宽
副教授、博士
陈尚宽,副教授,台湾交通大学资讯工程博士,曾任元培医事科技大学副教授,教师赴业界深耕服务计划执行者,元培医事科技大学绩优导师,中华信息协会理事,国际学生研讨会评委,交通大学、元智大学、东华大学、辅仁大学、铭传大学硕士论文评委,四技二专联合招生监委,技专校院教学资源中心学习历程档案竞赛评委,TQC+创意APP程序设计认证合格,主持过4项政府计划,7 项业界项目计划,1项新型专利,9 篇 SCI 论文,4 篇 EI 论文,其中 11 篇为第一作者。参与国际研讨会发表论文 18 次。
孟圣慧
副教授、博士
孟圣慧,副教授,博士。2009年毕业于中国台湾台北科技大学光电工程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2015年毕业于中国台湾一流顶尖大学-成功大学计算机暨通信工程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从事信息工程类的教学、科研和教学管理工作,曾主持和参与过多项福建省科研教改项目,撰写发表了具有较高水平的科技论文二十余篇,获得有美国发明专利、中国台湾与中国国家发明多项专利,具有多項专业职业技术证照,Future Networks and Communications国际优秀论文奖,中国台湾教育部一流顶尖大学计画成功大学博士优秀研究奖;企业「可成科技公司」成电文教基金会优秀博士奖;黄金垣基金会优秀博士研究奖。获得CIC 嵌入式软件联盟-『Andes Platform』教师;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共同指导老师。担任CMCSN、IIHMSP、ECC2016、VTAC2017 国际会议Session Chair;Session organizer;指导学生获得国际亚洲杯机器人运动竞技大赛奖,多次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现为SPIE会员,福州市台湾人才专家成员。近年来以智能行动联网装置暨智慧车开发;智能型机器人系统控制整合;物联网智慧居家;光纤通讯暨无线通讯系统整合 ;物联网信息安全(数据编码暨通信安全);CCTV智能安全监控系统 ;通讯芯片组件开发;VR移动通信虚拟仿真智能整合系统;物联网技术RFID应用作为主要研究方向。
张玲副教授
博士、硕导
张玲,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电子学会会员,福建省电子学会会员。2008年7月毕业于闽南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16年12月毕业于厦门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硕博连读)。主要研究方向为半导体薄膜材料与光电子器件,主要涉及太阳能电池。近几年来,在包括Carbon、Diamond & Related Materials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9篇;以第一撰写人申请了4项发明专利,均已获得授权。在2017年6月进入本学院后,已分别入选了“2017年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和“2017年福建省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海外访问学者项目”。
我们在阳光学院
人工智能学院等着你